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06

庞加莱猜想以及拓扑学的命运—comments on Manifold Destiny

关于庞加莱猜想被证明的经过以及推动证明最后完成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曼的传奇故事,被西尔维亚·纳萨以“流形的命运”为题搬上了纽约客,其副标题"A legendary problem and the battle over who solved it" 把人们对数学的兴趣有效地转移到了对数学家争夺证明优先权的兴趣,在我看来怎么都不像写“美丽心灵”刻划数学家纳什丰富思想和跌宕命运的作者。也许作者把微分几何届当做江湖,有江湖的地方自然就有当权者和隐士,从佩雷曼拒领菲尔茨奖,可以想见他对数学以外的东西一无所求,乃为当世大隐,而作者选择站在他对立面的竟然是自陈省身之后可能是当代最NB的微分几何学家丘成桐。不错,丘成桐是一直希望中国数学家最终解决庞加莱猜想,而且在佩雷曼给出彻底解决瑟斯顿几何化猜想思路后迫不及待地让曹朱发表所谓最后封顶的完整证明,可他并没有用非学术手段贬低佩雷曼的贡献,而且相当于用自己的学术声誉押宝曹朱的证明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为佩雷曼作传犯不着拿丘当对立面吧?是佩雷曼自己选择隐居,以他的境界似乎不该也不屑评论数学届的种种是非,而文末的采访似乎更多地代表作者本人的倾向,好像以丘为代表的学霸把持了拓扑学届,逼得如佩雷曼这般有个性的人不愿同流合污。事实上佩雷曼是幸运的,尽管他隐居于圣彼得堡,国际数学届并没有遗忘他,是他选择远离同行,不屑于解释他论文的细节而使得至少两个独立的研究组花大量时间填补那些并不显然的细节。可以想象,佩雷曼也不屑申请资助带学生做服务性的工作,他恐怕永远都没有丘的影响力大。然而,佩雷曼被作者包装成了纯粹为数学而存在的偶像,好像我们这个时代造成天才被扼杀的机率大大高于以往。The ideal scientist does science and cares about nothing else这样的话套用疯狂的石头里的台词,不仅侮辱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人格,而且侮辱大家的智商。不是每个科研人员都能作出了不起的成就,也不是每个数学家都应该只要有口饭吃就成天思考数学问题。把对数学的贡献和个人的道德操守联系起来非常不恰当,特别是对丘这样致力于改变中国年轻数学家境遇鼓励年轻人献身科学事业的前辈,他的形象绝不象文章所暗示的那么不堪。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佩雷曼选择更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也许他可以做更广泛的工作。毕竟没有哈密尔顿开创性的工作,佩雷曼解决庞加莱猜想的机率微乎其微,丘从一开始就看到哈密尔顿的瑞奇流的价值,他对庞加莱猜想在拓扑学中的地位显然有独到的认识。猜想解决了,可是其潜在的应用不还得靠那些你我都不会记住名字的数学家去挖掘吗?     MANIFOLD DESTINY A legendary problem and the battle over who solved it. by SYLVIA NASAR AND DAVID GRUB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 Comment

有感于机场安检

据说因为恐怖分子可能携带液体炸弹,所以饮料牙膏化妆品都不能随身携带登机了,安检的过程也将比以往严格,当然排队时间会更长。记得911之前安检非常松,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每个人都要被问有没有携带危险品,行李是否一直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想来这算是乘客的潜在权利,就象警察逮捕犯人要宣读其权利,对无辜的乘客来说虽然无聊但我也不得不小心应付。然而911之后安检就没那么舒服了,脱鞋解皮带取出笔记本电脑掏出钥匙钱包,每次我都很狼狈,而且同情那些穿得时尚所以比我更狼狈的乘客。现在好了,坐飞机如果不喜欢机上提供的饮料和难吃的小饼干就只能渴着饿着,如果身体不适需要带药品也最好是固体的,总有一天头等舱的乘客所能享受的优质服务就是托运一切随身物品然后裸体登机。   我对防备恐怖袭击没意见,问题是安检所防范的小概率事件相比于机场工作人员及乘客付出的时间精力是否值得。如果恐怖分子真能携带液体炸弹进机场或其他人群密集的地方,何必一定要带上飞机呢?炸哪不是炸啊,而且飞机上自己还不好逃跑。911的恐怖之处不仅仅是劫机,更在于恐怖分子以过去从未有过的方式自杀性地撞毁世贸大厦。我们今天需要防备的是远比劫机更复杂隐蔽的各种潜在恐怖活动,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不是只在机场安检环节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和金钱。

Posted in 新闻与政治 | Leave a comment

东北人是活雷锋

说来有趣,最早接触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是在和LP开车横穿美国回来,途经UIUC在一个朋友家见到他给我看的flash,那个缝五针的创意真不错,让我以为哪个网友专门为这个flash搞了段很嘎的歌词。后来听说这歌很火,还要排话剧,其普及程度就象某年回国忽然发现从南到北火车汽车上都在放2002年的第一场雪。再后来听说雪村还是很有个性的音乐制作人,最近推出了自导自演的电影新街口。这片子以女排第一次夺冠,全国人民看血疑和铁臂阿童木的北京为时代背景,讲以雪村为首三个卖包子的小混混,一个从青海劳改出来的女人和雪村心目中的缪思--一个一心向往出国的美女沈红之间发生的故事。影片中的北京让人既熟悉又陌生,记忆中北京新街口没有那样的胡同,不过我也只是在初二参加奥赛培训在那附近听过几次课,再往后到清华读书才去过那里,其时整个三环以里样貌都变化很大,也已经过了影片所回忆的八十年代了。电影有点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叙事风格,启乘转合都还自然,可惜最后没能来一个“上酸菜”那样的惊喜。从路学长的长大成人之后,怀旧的影片再看不到理想主义色彩,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不过娱乐一下白领阶层,在雪村的新街口里底层的混混即便想当活雷锋也还没那个资本,更何况他们根本没那觉悟。

Posted in Music | 3 Comments

伙计们,上马甲?

博客这玩意,写多了就发现象BBS需要精华区一样,一大堆心情流水账迟早总得整理一下吧?可惜整个博客的创意就是为随心所欲的信息垃圾制造者们提供空间,您要是瞧不惯,可以用脚投票。我自己这点玩意本来就当一备份,以后想认真写点什么的时候可以从中发掘点灵感,想来真正来读的朋友颇为有限。不过总有些牵涉到的人和事可能需要注意隐私权问题,就象BBS能八卦出怨女谴责的俊男其姓名地址,很多零散的博客涂鸦也可以被用来作为数据挖掘的间接渠道。所以,如果您自以为认识我,想留下只言片语睿智或者俏皮的评论,如牵涉其他人,请自觉使用马甲。

Posted in Hobbies | 2 Comments

I do not like Live Spaces at all

Live Spaces is an updated version of blogging site MSN Spaces, with added social networking capabilities. However, after a few interactions via the site, I feel quite unhappy with the changes. I keep wondering why can’t I customize my space any mor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News and politics | 3 Comments

Witty lines from Scoop

Watched this movie last weekend with my wife. I especially liked how Woody Allen’s character said some ridiculous things when meeting people. One religous joke is that he was born of Hebrew persuasion but later switched to narcissism. Other witty line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Entertainment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