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痕

这个题目被不少人用过,我能够回忆起的是大二时班上的才女成瑶在我们自己编的刊物《初航》中写过的一部短篇小说,视角从多年后男女主人公慨叹错过当年青涩的恋情写起,在那个年纪她能有如此感触,骨子里和张爱玲的《金锁记》是相通的。而我在这个敏感的日子慨然回望,25年前那场风波不迟不早地在我对国家、对自己的前程充满幻想的高中时代扑面而来,无疑庆幸自己没有被卷入、被禁言;当一个对还原历史真实有兴趣的浙大学子同我聊起这个话题,我选择避开的同时劝他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科研项目,而我终会在自己的自留地写点什么,等待他能够翻墙不留痕迹或者不用翻墙的时候前来阅读。

有人说,平反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时间也可以把平反的对象搞得面目模糊、让平反的理由失去社会基础、平反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的影响意义不明。如果说刘和珍这个名字因着鲁迅的文章流传久远,而学生运动的诉求也因着事件的社会影响写进了我们的历史书和语文课本,那么我们可以想见的是,多年以后,人们阅读历史的兴趣更多地会从文人作品的典型事例中筛选。可惜1990年代至今海内外的华语作家中再没出可以和鲁迅比肩的人物,不论他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由此,我对真实记录下在89学运中某些因着理想和政治诉求而失去生命的学生个体不抱太大希望,更不用说期待哪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基于人类的良心写下堪比《纪念刘和珍君》的文字。在25年后的今天,我们无法象当年给右派平反那样去追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让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替已经作古的当年一把手作出哪怕是道歉的姿态都显得滑稽,更不用说我接触到的浙大学子里多数人根本不认为当年政府的镇压有什么错误。当年的学运领袖可以褪变为商人、流亡海外的民运分子,由他们代表那些被迫害的普通市民和学生提出名义或物质上的补偿,很难得到当下民众的认同,更何况他们缺少同政府谈判的资本,甚至已经基本放弃为学运正名的努力。而其他有组织的纪念活动很难不被解读成一种政治攻击另一种政治的工具(洪峰《和平年代》)。我对平反或者给学运正名是非常悲观的,因为它和之前的文革对知识分子的长期迫害不具任何可比性。文革把中国经济带到了崩溃的边缘,而89学运之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尽管老百姓抱怨腐败加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但依然对执政党抱有期望,也相信和谐稳定发展经济才是解决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关键。当下各种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不管被划为五毛还是美分)借对学运的纪念夹带私货,希望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指手画脚,借以提高其知名度,在我看来是比25年前煽动学生坚守广场自己见势不妙就开溜还要下作的行为。学运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有限的言论自由被刚有些话语权的公知滥用,造成真正有见地的文章不是被墙就是被信息垃圾淹没。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想内心深处还是不愿年轻时渴望改变中国的理想被如今犬儒盛行的拜金社会所同化,所以方舟子把他当年写下的诗句放在个人微博置顶纪念(握紧我的手/让我的图腾烙在你的手上/请传递这一把火 直到/百年之后 我所有绝望的嘶叫凝固)。记得在读博时看一个电视剧,叫《一年又一年》,里面有意跳过了1989年发生的重要事件,不过剧情倒也连贯。我觉得每个从自己的经历里能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的知识分子所能做的,应该是为缺少的那一集尽可能地添补些素材,让年轻一代能够更加准确地解读这一复杂的政治事件。

说到言论自由,我感觉现在比25年前似乎进步很多,可是新的问题也不少。也许是敏感时期,facebook, youtube, wordpress, xys, mitbbs, huaren, wenxuecity等网站在国内一概上不了,gmail登陆要将近一分钟,google doc, photos等其他工具都用不了,连我想访问的学术网站isif.org, phmsociety.org居然都被墙了,可是科学网还有新浪、搜狐的微博都有敏感尺度颇大的文章能发出来。看来信息过滤技术的研究成果还很难推向实用。出国前,我喜欢的作家作品大多数是在《收获》上读的,所以到杭州就买了最新一期的《收获》,可是里面的中短篇小说读来全然不是味道,开篇《斧头剁了自己的柄》把讨债的故事写得象今古传奇,而当年先锋派作家格非居然在阐释他对《金瓶梅》的研读,我怀疑《收获》的办刊风格和审稿品位完全变了,如同《我们象葵花》曾经让我对《收获》充满期待,我现在更多地期待自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的进步能让好作品通过更加方便的渠道展示出来。岁月也让我感慨曾经导出《活着》的张艺谋,如今也拍精致的伤痕影片《归来》并动用各种主流媒体大肆宣传,影片在国内不但不被禁反而有票房也有大量影评人叫好,据说感动得斯皮尔博格热泪盈眶。除去技术和商业的因素,我觉得《归来》显得很有节制,而且是从个人视角反映反右和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但不了解历史的人很难体会许多镜头的深层寓意。也许等第六或者第七代导演也能拍出以个人视角张扬学运中理想主义情结的作品(不是象被禁的《颐和园》那样拿学运当背景),对象我这样渐渐老去的非公知来说即是最好的纪念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News and politics, 新闻与政治. Bookmark the permalink.

1 Response to 岁月流痕

  1. Huimin Chen says:

    面对社会的转变和转型,从更长的历史画卷来看,89学运不过是因为我个人感触更深而不愿意忘却的、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算不上是一个小的停顿。但是自诩为知识分子就总走不出这样那样的情结,如同多年前在《收获》上读到的余秋雨写满清的《一个王朝的背影》。

    “今天,我们面对着避暑山庄的清澈湖水,却不能不想起王国维先生的面容和身影。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Leave a comment